3年间人均年收入从4.5万升至8万元 石椅村奔向幸福好样子|牵挂的村
3年间人均年收入从4.5万升至8万元 石椅村奔向幸福好样子|牵挂的村
3年间人均年收入从4.5万升至8万元 石椅村奔向幸福好样子|牵挂的村巴山蜀水(bāshānshǔshuǐ)间,留下温暖的牵挂;
乡土烟火(yānhuǒ)里,孕育蓬勃的希望。
当我们丈量过永丰村稻浪翻涌的千亩良田,轻嗅过石椅村云上羌寨间的茶果清香,聆听过火(guòhuǒ)普村大棚种植里的致富(zhìfù)新声,见证过战旗村集体经济(jítǐjīngjì)的活力脉动,感受过三河(sānhé)村云端民宿的诗意栖居,便读懂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村庄的变化轨迹。
即日起,四川(sìchuān)新闻网推出“牵挂的(de)村”系列报道,带您走进这些被(bèi)深深牵挂的村庄,探寻乡村振兴中令人振奋的发展新变化,聆听巴蜀大地上催人奋进的新乐章。
四川(sìchuān)新闻网-首屏新闻记者 刘佳慧
2023年1月18日,习近平(xíjìnpíng)总书记视频连线(liánxiàn)北川石椅村基层干部群众,高兴地说,“新时代的(de)乡村振兴,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(gǎohǎo),你们是一个很好的样子。希望大家(dàjiā)继续努力,百尺竿头更进一步,在乡村振兴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,一起迈向共同富裕,生活越过越红火。”
如今,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已在(zài)平均海拔1200米(mǐ)的“云朵羌寨”结出丰硕果实——2024年,石椅村人均年收入突破8万元(wànyuán)、村集体经济达147万元,年接待游客超(chāo)47万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突破6000万元。相比3年前,人均年收入实现了从4.5万元到(dào)8万元的跨越式增长。
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(cūn)
当金黄的(de)枇杷压弯枝头,当民宿的窗扉迎向远方来客,石椅村的“好样子”早已(zǎoyǐ)不止于“幸福(xìngfú)”二字——它是茶园果林里生长的生态价值,是羌寨中奔涌的鲜活生机,让每一串数据(shùjù)都成了羌乡儿女奋斗生活里最生动的注脚。
生态“金果”铺就致富路(zhìfùlù) 特色产业兴旺
六月的石椅村,千亩枇杷(pípá)林被染成(rǎnchéng)金色海洋。“大五星枇杷”压弯枝头,清甜气息漫山流淌。“1996年(nián)我刚开始种枇杷时,就几棵树,哪想过能做成这么大的产业。”石椅村枇杷种植户陈建业手持剪刀穿梭林间,“咔嚓”声中,裹着纸袋的枇杷落入(luòrù)竹筐。
陈建业(jiànyè)的(de)创业路映照着村寨的蜕变。他曾在深圳(shēnzhèn)打拼,看到深圳市场优质枇杷60-70元/斤的高价,再想到家乡(jiāxiāng)父母种了半辈子枇杷却收益微薄,便毅然决定返乡创业。“他们的枇杷行,我们的怎么就不行?”一句誓言,让他一头扎进了家乡的枇杷林。
石椅村“大五星(wǔxīng)枇杷”
从选址(xuǎnzhǐ)、育苗到管护、销售,创业之路布满荆棘。但陈建业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,白天扎根果园反复试验,夜晚挑灯(tiǎodēng)学习种植(zhòngzhí)技术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如今,他在石椅村种植枇杷20多亩,还带动了周边乡镇的村民(cūnmín)们种植枇杷上百亩。
为了让枇杷更甜、卖相更好,他(tā)摸索出(chū)一套“高山晚熟枇杷经”:“不用除草剂,留(liú)林下杂草保湿降温,像给土地盖‘被子’;疏果每枝留三四个,保证果子‘吃够营养’,长得饱满;套上纸袋,虫子咬不着,颜色还均匀。”他随手剥开一个(yígè)枇杷,果肉金黄透亮,“这甜度,游客尝过都(dōu)忘不了。”
产业红火带活了生计(shēngjì)。在果园务工的王大姐说:“在枇杷园一年增收2万元左右,加上自家种植(zhòngzhí)和租金,挣个3万不成问题。”
随着线上线下结合(jiéhé),游客采摘与电商发货并行,石椅“大五星枇杷”名气越来越响。陈建业向记者透露,“受市场波动影响,今年枇杷产量大概在15万斤左右,产值预计120万-150万元。”他说,短期内不打算扩大规模(guīmó),但(dàn)正琢磨引进(yǐnjìn)新品种,让(ràng)石椅村的“金果子”更多样。
如今,特色水果种植已成为(chéngwéi)石椅村村民的(de)主要收入(shōurù)来源之一,种植总面积达1600亩,其中枇杷1200亩、桐子李400亩。为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,村里成立水果专业合作社(hézuòshè),创新采用“村集体+合作社”模式,将分散(fēnsǎn)农户有效整合,实施标准化种植管理与统一销售策略。同时,积极拓宽销售渠道,搭建线(xiàn)上线下融合(rónghé)平台,并以节会友,每年定期举办枇杷、李子采摘节,持续擦亮特色水果品牌,助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。
民宿经济“点亮”振兴路(zhènxīnglù) 引领乡村蝶变
特色“金果”鼓了乡亲们(xiāngqīnmen)的(de)“钱袋子”,也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,火了乡村旅游、旺了民宿产业,让绿水青山的“颜值”实实在在变现。
“悦洋雾语(wùyǔ)山居”民宿
顺着石椅村山道蜿蜒而上,半山腰处,一座融合羌族雕花窗扉与现代艺术风格的(de)四层楼房映入眼帘。走进楼内,木质廊道萦绕淡淡花香,悦洋雾语山居(富兰山庄(shānzhuāng))民宿老板杨兰正麻利地收拾房间。送走一批游客后(hòu),她又迅速投入准备工作,迎接即将到来的新(xīn)客人。
谁能想到,这座颇具特色的(de)民宿,20多年(nián)(nián)前不过(bùguò)是间简陋的农家小院。1998年,石椅村水果产业初兴,杨兰将自宅改造成简易农家乐,最初只为县城亲友提供水果采摘服务。到2003 - 2004年,慕名而来的客人日益增多,农家水果与饭菜(fàncài)的质朴风味吸引着八方来客。
随着客源不断增长,其原有简陋设施日益难以满足需求。2007年冬,杨兰毅然决定扩建客房,却在次年(cìnián)遭遇“5·12”地震,新建主体严重受损。面对重创,她没有(méiyǒu)退缩(tuìsuō),而是咬紧牙关攻坚克难,终于在2015年让修缮升级后的民宿(mínsù)(mínsù)重新开门迎(yíng)客。记者了解到,为进一步解决生产经营的农户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、涉农企业、小微企业缺乏资金的难题,北川(běichuān)创新推出(tuīchū)低利率特色贷款产品(chǎnpǐn)。2023年,杨兰正是通过这类产品获得200万元资金,再次对民宿进行提档升级,从整体风格到细节装饰都精心设计改造。如今,这座脱胎换骨的民宿以崭新姿态,笑迎八方来客。
据悉(jùxī),截至目前,在绵阳北川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推出的“兴村先行贷(dài)”已向符合条件的5000余户借款人发放贷款超6亿元。
回忆创业初期,资金短缺与经验匮乏让杨兰举步维艰,只能(néng)“摸着石头过河”。她通过合伙经营积累经验,学习待客之道与管理技巧,单干后将(jiāng)民宿运营得有声有色。“客人(kèrén)来这儿,不光能吃农家菜、住民宿,还(hái)能体验(tǐyàn)采茶、制茶。枇杷成熟(chéngshú)时,提前跟(gēn)客人约好(hǎo),他们自己去果园摘了带走。”杨兰介绍道,民宿不仅为3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,还打造了非遗展示区,草编、羌绣(xiù)等手工艺品深受游客喜爱,“民宿共有10间客房,我们接待以家庭游客为主,周末常常爆满。年接待量约3000 - 5000人,收入相比开业初期翻了好几倍。”
从农家(jiā)灶台到特色民宿(mínsù),悦洋雾语山居的蝶变之路,正是石椅村(cūn)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。在石椅村,越来越多村民(cūnmín)投身民宿产业,如今村内13家农家乐、12家民宿各具特色,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多彩画卷。
随着石椅村旅游热度持续攀升,这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地。“去年(qùnián)我们接待游客47万多人次(wànduōréncì),旅游综合收入6000多万元。这绿水青山,真成了金山银山。”石椅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(cūnwěihuì)主任(zhǔrèn)陈爱军的语气充满感慨(gǎnkǎi),“翻天覆地!这个词最能道(dào)出咱石椅村这些年的巨变。3年内,我们的人均收入从4.5万元涨到了8万元,村集体经济也达到了147万元!”
为啥能跑这么快?“政府重视、基建提升、环境变美、产业(chǎnyè)品牌效应、农家乐升级民宿、旅游接待完善……更(gèng)重要的是。”他眼中闪着(zhe)光,“乡亲们心里那团火被点着了,大家对未来的发展更有希望了!游客纷至沓来,农产品不愁销,谁(shuí)不盼着日子越过越好?”
展望未来,陈爱军望向层叠的枇杷林:“下一步,我们将以‘软实力’构筑‘硬支撑’,不断加大文旅(wénlǚ)活动宣传,完善基础设施(jīchǔshèshī)建设,积极招商引资(zhāoshāngyǐnzī),深挖文旅潜力。通过打造茨竹丫云上茶园,标准化管理高山特色水果,持续开展(kāizhǎn)赏花采茶节、枇杷节、李子节、瓦尔俄足节等特色活动,走出一条具有石椅特色的乡村(xiāngcūn)振兴之路。”
风穿过茶园果林,吹来(lái)远方而来客人的(de)笑语。这座(zhèzuò)被青山绿水环抱的云上羌寨,正带着浓郁的茶果香与人间烟火气,朝着更幸福的“好样子”,大步向前。
(图片来源:北川县委宣传部 受访者(shòufǎngzhě))
巴山蜀水(bāshānshǔshuǐ)间,留下温暖的牵挂;
乡土烟火(yānhuǒ)里,孕育蓬勃的希望。
当我们丈量过永丰村稻浪翻涌的千亩良田,轻嗅过石椅村云上羌寨间的茶果清香,聆听过火(guòhuǒ)普村大棚种植里的致富(zhìfù)新声,见证过战旗村集体经济(jítǐjīngjì)的活力脉动,感受过三河(sānhé)村云端民宿的诗意栖居,便读懂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国村庄的变化轨迹。
即日起,四川(sìchuān)新闻网推出“牵挂的(de)村”系列报道,带您走进这些被(bèi)深深牵挂的村庄,探寻乡村振兴中令人振奋的发展新变化,聆听巴蜀大地上催人奋进的新乐章。
四川(sìchuān)新闻网-首屏新闻记者 刘佳慧
2023年1月18日,习近平(xíjìnpíng)总书记视频连线(liánxiàn)北川石椅村基层干部群众,高兴地说,“新时代的(de)乡村振兴,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(gǎohǎo),你们是一个很好的样子。希望大家(dàjiā)继续努力,百尺竿头更进一步,在乡村振兴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,一起迈向共同富裕,生活越过越红火。”
如今,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已在(zài)平均海拔1200米(mǐ)的“云朵羌寨”结出丰硕果实——2024年,石椅村人均年收入突破8万元(wànyuán)、村集体经济达147万元,年接待游客超(chāo)47万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突破6000万元。相比3年前,人均年收入实现了从4.5万元到(dào)8万元的跨越式增长。
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(cūn)
当金黄的(de)枇杷压弯枝头,当民宿的窗扉迎向远方来客,石椅村的“好样子”早已(zǎoyǐ)不止于“幸福(xìngfú)”二字——它是茶园果林里生长的生态价值,是羌寨中奔涌的鲜活生机,让每一串数据(shùjù)都成了羌乡儿女奋斗生活里最生动的注脚。
生态“金果”铺就致富路(zhìfùlù) 特色产业兴旺
六月的石椅村,千亩枇杷(pípá)林被染成(rǎnchéng)金色海洋。“大五星枇杷”压弯枝头,清甜气息漫山流淌。“1996年(nián)我刚开始种枇杷时,就几棵树,哪想过能做成这么大的产业。”石椅村枇杷种植户陈建业手持剪刀穿梭林间,“咔嚓”声中,裹着纸袋的枇杷落入(luòrù)竹筐。
陈建业(jiànyè)的(de)创业路映照着村寨的蜕变。他曾在深圳(shēnzhèn)打拼,看到深圳市场优质枇杷60-70元/斤的高价,再想到家乡(jiāxiāng)父母种了半辈子枇杷却收益微薄,便毅然决定返乡创业。“他们的枇杷行,我们的怎么就不行?”一句誓言,让他一头扎进了家乡的枇杷林。
石椅村“大五星(wǔxīng)枇杷”
从选址(xuǎnzhǐ)、育苗到管护、销售,创业之路布满荆棘。但陈建业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,白天扎根果园反复试验,夜晚挑灯(tiǎodēng)学习种植(zhòngzhí)技术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如今,他在石椅村种植枇杷20多亩,还带动了周边乡镇的村民(cūnmín)们种植枇杷上百亩。
为了让枇杷更甜、卖相更好,他(tā)摸索出(chū)一套“高山晚熟枇杷经”:“不用除草剂,留(liú)林下杂草保湿降温,像给土地盖‘被子’;疏果每枝留三四个,保证果子‘吃够营养’,长得饱满;套上纸袋,虫子咬不着,颜色还均匀。”他随手剥开一个(yígè)枇杷,果肉金黄透亮,“这甜度,游客尝过都(dōu)忘不了。”
产业红火带活了生计(shēngjì)。在果园务工的王大姐说:“在枇杷园一年增收2万元左右,加上自家种植(zhòngzhí)和租金,挣个3万不成问题。”
随着线上线下结合(jiéhé),游客采摘与电商发货并行,石椅“大五星枇杷”名气越来越响。陈建业向记者透露,“受市场波动影响,今年枇杷产量大概在15万斤左右,产值预计120万-150万元。”他说,短期内不打算扩大规模(guīmó),但(dàn)正琢磨引进(yǐnjìn)新品种,让(ràng)石椅村的“金果子”更多样。
如今,特色水果种植已成为(chéngwéi)石椅村村民的(de)主要收入(shōurù)来源之一,种植总面积达1600亩,其中枇杷1200亩、桐子李400亩。为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,村里成立水果专业合作社(hézuòshè),创新采用“村集体+合作社”模式,将分散(fēnsǎn)农户有效整合,实施标准化种植管理与统一销售策略。同时,积极拓宽销售渠道,搭建线(xiàn)上线下融合(rónghé)平台,并以节会友,每年定期举办枇杷、李子采摘节,持续擦亮特色水果品牌,助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。
民宿经济“点亮”振兴路(zhènxīnglù) 引领乡村蝶变
特色“金果”鼓了乡亲们(xiāngqīnmen)的(de)“钱袋子”,也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,火了乡村旅游、旺了民宿产业,让绿水青山的“颜值”实实在在变现。
“悦洋雾语(wùyǔ)山居”民宿
顺着石椅村山道蜿蜒而上,半山腰处,一座融合羌族雕花窗扉与现代艺术风格的(de)四层楼房映入眼帘。走进楼内,木质廊道萦绕淡淡花香,悦洋雾语山居(富兰山庄(shānzhuāng))民宿老板杨兰正麻利地收拾房间。送走一批游客后(hòu),她又迅速投入准备工作,迎接即将到来的新(xīn)客人。
谁能想到,这座颇具特色的(de)民宿,20多年(nián)(nián)前不过(bùguò)是间简陋的农家小院。1998年,石椅村水果产业初兴,杨兰将自宅改造成简易农家乐,最初只为县城亲友提供水果采摘服务。到2003 - 2004年,慕名而来的客人日益增多,农家水果与饭菜(fàncài)的质朴风味吸引着八方来客。
随着客源不断增长,其原有简陋设施日益难以满足需求。2007年冬,杨兰毅然决定扩建客房,却在次年(cìnián)遭遇“5·12”地震,新建主体严重受损。面对重创,她没有(méiyǒu)退缩(tuìsuō),而是咬紧牙关攻坚克难,终于在2015年让修缮升级后的民宿(mínsù)(mínsù)重新开门迎(yíng)客。记者了解到,为进一步解决生产经营的农户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、涉农企业、小微企业缺乏资金的难题,北川(běichuān)创新推出(tuīchū)低利率特色贷款产品(chǎnpǐn)。2023年,杨兰正是通过这类产品获得200万元资金,再次对民宿进行提档升级,从整体风格到细节装饰都精心设计改造。如今,这座脱胎换骨的民宿以崭新姿态,笑迎八方来客。
据悉(jùxī),截至目前,在绵阳北川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推出的“兴村先行贷(dài)”已向符合条件的5000余户借款人发放贷款超6亿元。
回忆创业初期,资金短缺与经验匮乏让杨兰举步维艰,只能(néng)“摸着石头过河”。她通过合伙经营积累经验,学习待客之道与管理技巧,单干后将(jiāng)民宿运营得有声有色。“客人(kèrén)来这儿,不光能吃农家菜、住民宿,还(hái)能体验(tǐyàn)采茶、制茶。枇杷成熟(chéngshú)时,提前跟(gēn)客人约好(hǎo),他们自己去果园摘了带走。”杨兰介绍道,民宿不仅为3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,还打造了非遗展示区,草编、羌绣(xiù)等手工艺品深受游客喜爱,“民宿共有10间客房,我们接待以家庭游客为主,周末常常爆满。年接待量约3000 - 5000人,收入相比开业初期翻了好几倍。”
从农家(jiā)灶台到特色民宿(mínsù),悦洋雾语山居的蝶变之路,正是石椅村(cūn)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。在石椅村,越来越多村民(cūnmín)投身民宿产业,如今村内13家农家乐、12家民宿各具特色,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多彩画卷。
随着石椅村旅游热度持续攀升,这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地。“去年(qùnián)我们接待游客47万多人次(wànduōréncì),旅游综合收入6000多万元。这绿水青山,真成了金山银山。”石椅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(cūnwěihuì)主任(zhǔrèn)陈爱军的语气充满感慨(gǎnkǎi),“翻天覆地!这个词最能道(dào)出咱石椅村这些年的巨变。3年内,我们的人均收入从4.5万元涨到了8万元,村集体经济也达到了147万元!”
为啥能跑这么快?“政府重视、基建提升、环境变美、产业(chǎnyè)品牌效应、农家乐升级民宿、旅游接待完善……更(gèng)重要的是。”他眼中闪着(zhe)光,“乡亲们心里那团火被点着了,大家对未来的发展更有希望了!游客纷至沓来,农产品不愁销,谁(shuí)不盼着日子越过越好?”
展望未来,陈爱军望向层叠的枇杷林:“下一步,我们将以‘软实力’构筑‘硬支撑’,不断加大文旅(wénlǚ)活动宣传,完善基础设施(jīchǔshèshī)建设,积极招商引资(zhāoshāngyǐnzī),深挖文旅潜力。通过打造茨竹丫云上茶园,标准化管理高山特色水果,持续开展(kāizhǎn)赏花采茶节、枇杷节、李子节、瓦尔俄足节等特色活动,走出一条具有石椅特色的乡村(xiāngcūn)振兴之路。”
风穿过茶园果林,吹来(lái)远方而来客人的(de)笑语。这座(zhèzuò)被青山绿水环抱的云上羌寨,正带着浓郁的茶果香与人间烟火气,朝着更幸福的“好样子”,大步向前。
(图片来源:北川县委宣传部 受访者(shòufǎngzhě))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